大家好,
我們過去在odoo製造業上線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客戶提問為何他的odoo倉庫在盤點的時候
都有很不合理的盤差出現(明明都正常領料,也正常進出貨~),
在幾經研究的成果,發現原來odoo原生中就是漏掉了【期末在製品】的這個小細節,
如果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並且做對應處理,那上線越久,庫存數量的洞就會越錯越大!
然後整個系統可能就會...超級.............老闆的臉也會越來越..........(已經摀臉不敢想像)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元植在【odoo期末在製品】這個議題上的血淚研究成果
以及針對這個重大議題,元植如何在不破壞原生邏輯下,動手並解決這個問題!!
今天的分享會帶大家從實際的工廠生產現場的狀況,
到過去我們在管理學教科書上所學的,如何透過紙本進行工廠管理的流程
(這也是我們坊間常見的ERP系統的做法,只是換成電子方式運作)
這些基本之後有了後,我們就能夠對在製品的整體系統需求有個基礎認識
然後我們再來認識一下odoo的生產運作基本邏輯,
了解為何我說【odoo中似乎沒有期末在製品的運作邏輯】的這句話
以及odoo在製造業情境下上線時一定會遇到的重大難題!
(上面這些應該算是文獻探討XD)
最後在跟大家分享在元植在期末在製品這個議題上的研究結論,
以及分享元植在【期末在製品成本節轉】這個模組的運作邏輯,
並以一個簡單的個案來呈現期末在製品成本節轉的開發成果
首先,我們先用簡單邏輯,認識一下生產現場的情境
生產,用比較簡單的說法,就是投入原物料,經過加工的動作,最後產出成品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邏輯上,在管理學領域的教科書上,如果以分批生產管理的運作模式,
我們會透過【成本單】來進行生產過程的紀錄(一般的ERP系統或稱為MO單等等不同)
並且透過【領料單】來區分投料後的原料與還在倉庫中的原料的不同管理權責單位之工廠運作管理
而在成本會計中,【在製品】這個科目,就是在進行生產過程的成本彙總以及最後產出成品的成本來源
說到這裡,我們對在製品大概可以先有以下的基本理解:
1.在製品主要是在記錄還在生產現場上正在生產中的產品成本累積狀況以及擔任成本在生產過程中移動的暫時性科目
2.期末在製品的成因是生產開始與生產結束這中間的生產過程落在期末的這個時間點所致
3.在成本會計的實務運作分成兩種模式,一為每一筆生產製造訂單進行成本累積以及完工轉出時及時作會計分錄,
因此帳面上的再製品金額直接呈現工廠目前實際的狀況,但因的一種方式所花的人力物力以及資訊成本過高,因此
通常是於期末針對尚未完工的【製造訂單】上所紀錄的已領料原料數量以及投入機器小時/直接人工小時數所計算出的
在製品作為期末在製品,並於次期期初迴轉的方式運作
好的,我們知道上面這些在製品的基本知識後,我們接下來認識一下odoo的生產模組運作
odoo的生產模組是以分批生產的情境為基本情境基底
搭配odoo的複式庫存邏輯,運作模式是當【生產完成】的當下進行原料以及製成品的庫存位置移轉
以及庫存估價成本的移轉(以下假設有開啟odoo自動估價功能):
在了解odoo的邏輯後,我們可以認知到與過去習慣的ERP運作邏輯的核心差異如下:
1.在odoo內原料的投料與製成品的產出兩個庫存移動是【同時】運行,
因為庫存移動是【同時】運行,在odoo內,因此其實並沒有【期末在製品】這種紀錄生產時間差的運作邏輯,
同時即使在mo單上登記為已投料,但實際上系統並未進行原料的庫存移動(要等到生產完成時才移動)
因此在期末盤點的時候如果不注意【已投料但未完成生產】的原料就會包含在一般庫存數量中,並且在實際盤點流程中造成盤差
2.即使是在odoo13~14的庫存計價(SVR)層,就目前的邏輯內仍然無法區分那些原料庫存屬於原料,而那些原料庫存屬於已經投入產線但尚未完成(也就是應歸屬在在製品)
在過去odoo受到製造業很大詬病的問題在於沒有過去【生產領料單】的這個可以有效區分生產現場與倉庫權責的表單
雖在odoo12後,可以開啟倉庫管理的兩步/三步生產流程,
透過生產前位置(Pre-production)的這個運作設計
於確認生產訂單時提出產線的用料需求,
並透過內部調撥的方式滿足生產前位置的用料需求,
就可以有效的模擬出【生產領料單】的需求,
【但】因為生產前位置(Pre-production)這個位置屬於【內部位置】,
因此在不論是在開了自動庫存價值移動功能庫存計價(SVR)的運作,都還是被歸屬在原料的庫存價值中,
而並沒有被轉到【在製品】的庫存價值
在這邊我們歸納一下,我們前面所提到,odoo製造業上線一定會遇到的幾個問題:
1.沒有將【一般庫存位置】與【產線位置】分開,造成盤點時候一直都沒有盤到產線上的庫存,沒意識到的結果造成越來越大的盤差!
2.沒有將【一般庫存位置】與【產線位置】的庫存價值在財務報表分開,造成盤點的結果與財務會計報表的庫存估價對不起來!
因應以上的研究結果以及有可能遇到的問題,
元植將生產前位置(Pre-production)的庫存定義為已投入產線但還未生產的庫存,也就是【在製品位置】
並且在【期末在製品】這個議題的需求判斷上定義為:如何將還在生產前位置(Pre-production)的庫存以及庫存價值在期末時移出期末原料的庫存價值、移入期末在製品的庫存價值,最後在次期期初時在迴轉以上操作,並回到odoo原生系統的既有邏輯
以此架構規劃的odoo系統運作流程如下圖:
好的,上面的文獻探討果然還是說的有點多,那就用實際的案例來呈現一下吧!
1.假設在一月底還有一張製造訂單尚未完成,而已投料尚未產出的庫存數量如下圖
2.在流程上我們理論是要進行期末庫存盤點,這邊假設並無盤差
(以上系統介面有安裝元植實戰模組包模組)
3.完成盤點後進行元植本次設計的期末在製品成本結轉作業,並可以列印特定時間點的期末在製品金額內容報表
4.完成結轉作業後,系統將會把【在製品位置】的庫存價值移轉到在製品的帳面價值
(上圖範例為原料分錄)
5.完成結轉作業後,同時在次期期初也會再轉回原本的原料庫存,回到原生的庫存計價系統運作
(上圖範例為原料分錄)
5.同時搭配元植的進銷存報表,也可以發現這些庫存的價值會在期末轉出原料價值,同時也會在次期期初轉回到原料價值
6.並且也來看一下財務報表的呈現吧
最後,雖然在做了這們多的努力研究,但畢竟還是用【相對來說比較符合odoo系統運作邏輯】的方式完成odoo內原本不存在的期末在製品邏輯,但還是覺得有些不滿足的地方,就給大家做延伸研究拉~
(那期末在製品之直接人工與製造費用分攤數呢!!? 這邊建議可以另外透過簡單系統外計算後在手工入帳即可~)
好的,以上就是今天的odoo製造業期末在製品需求滿足之血淚分享了~
以上的【期末在製品成本結轉模組】包含在元植所開發的【進銷存報表模組】中一起販售
如果要了解更多元植所設計的進銷存報表的朋友,可以在【成本會計】千呼萬喚始出來!!!odoo進銷存報表來了!中了解更多~
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