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
最近在執行各種顧問活動的過程中
一直有一個想法盤旋在心中
實在是不吐不快
以前,面對公司流程E化的議題
很多人常常會問一個問題:
我的公司需要E化嗎?公司規模到多少以上會需要E化呢?
以在過去的台灣經驗來說
是有一個以歷史經驗淬鍊而出的指南給我們參考
雖著企業的營業額成長、營業地區擴大、產品品類的增加等等因素
在一定的區間範圍之中
企業的管理系統會逐漸從不成熟的口頭交代狀態,
進入到表格化(紙本白紙黑字紀錄)
最終進入到企業流程E化
但這樣的歷史經驗還能使用在現在的創新創業?或是原本的既有企業呢?
就我個人的觀察,答案是:很難說
就我國的目前經營環境來說
處於一個人力成本/人才培育對企業都很困難的狀態
過去老一輩口中所說的:
我不用系統E化阿,我多請1~2個會計小姐就可以解決資料整理的問題
的說法
在目前的時代來說已經很難做到了
加上人事成本/勞工意識的提升
整體大環境/景氣/法令/國際情勢的詭譎多變
新創企業的對手過於龐大等等因素
也造成新創事業的環境艱鉅
以前的那種:靠著50萬資金創業,靠著錢滾錢的故事
在現在的時代,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持續金援支持
或是一個比較大的創業起始資金
實在很難能夠持續圓這個創業夢
長輩以前說的:創業的公司10個有7個失敗,另外3個也是失敗了兩三次
每個創業都是踩在過去失敗創業的經驗上在
(我看來當前時代創業成功率可能還需要持續下修)
說到這裡似乎已經扯遠了
回到我們的真實世界環境
我卻有一個很巨大的疑問
為何一定得要用過去的規模來思考企業的管理系統?
如果有一個/多個工具
讓經營風險可以下降
但同時可以讓企業的人員可以完成眾多的複雜性行政工作
快速提供掌舵者掌握最快最實際的市場真實面/企業的目前狀態?
是否企業的體質就能夠提升?
如果台灣整體企業的管理架構與能力能夠提升 ,
是否就能夠讓新創事業少走冤枉路,讓有限的創業資金能夠花在刀口上?
就能提高創業的存活率?
是否創新創業的存活率提升,就能有更多的可能來提供消費者不一樣的服務/商品選擇
台灣的商業蓬勃也能夠帶動整體產業的新轉動,
同時也可以有更多對世界經濟環境來說更有價值,
不只是在地餐飲類的創業成功案例產生?
如果台灣的整體環境提升為一個能支應創新創業創新的育苗地
在全世界都在找尋創新創業的"新矽谷"的時代
就能夠吸引更多其他國家的新創團隊進駐/新創資金流入
是否在國際社會就有不一樣的發言權?
在這個所謂靠山山倒,靠自己最好的現實之中
也只有持續提升自己的競爭實力/不斷的依時代需求轉型,
才能夠不被時代或是各種競爭對手淘汰
找到新的需求並且創造新的具直觀性的解決方案
透過新時代的進步,組合新的工具來創造與建構的產品/服務
同時逐步踏實的降低風險前進,隨時知道現在的腳是踩在甚麼樣的環境之上
可能才是這個時代中,企業能可長可久的永續經營策略
這些目標要如何達成都還必須倚賴前端資訊的蒐集/整理分析/以及企業領航人的決斷
如何利用新時代的E化工具,讓自己及團隊不再是像原始人鑽木取火的方式經營企業
這就是企業領導者在我們當下的這個時代中,需要去思考的議題了!